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4年第21期
编号:13123029
粘结固定桥修复单个后牙缺失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何群榕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固定桥修复单个后牙缺失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下颌单个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C型固位体组、D型固位体组,每组38例,比较C型固位体、D型固位体近中基牙、远中基牙修复前后牙菌斑指数、各时间临床疗效。 结果 C型固位体、D型固位体远中基牙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的牙菌斑指数明显高于本组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型固位体术后24个月的总成功率明显高于C型固位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粘结固定桥D型修复单个后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显著,牙周的维护在单个后牙缺失的修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后牙;缺失;粘结固定桥

    [中图分类号] R7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1-193-0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牙列缺损修复的要求不断提高。后牙缺失为牙列缺损的一种常见类型[1]。下颌单个后牙缺失是口腔修复临床上多发的一种缺损畸形,如果长时间未做修复,可导致远端基牙向近中或舌侧斜倾移位,可采用多种方法修复,虽然各种方法均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2-3]。本研究对2012年5月~2014年3月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下颌单个后牙缺失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固位型金属翼板粘结固定桥修复,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3月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下颌单个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伴有远端基牙向近中或舌侧倾斜,男35例,女41例,年龄23~56岁,平均(38.3±6.4)岁。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C型固位体组、D型固位体组,每组38例,本研究中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所有患者的修复治疗,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型固位体组基牙采用C形卡抱固位体设计,缺牙间隙两侧基牙邻面采用TR13车针制备,顺着邻面预备的外形向舌侧做180°环抱状预备,将位于龈上0.5mm的舌侧颈缘制备成无角肩台,厚度约为0.5mm。牙合支托窝(约为颊舌径一半的宽度,近远中径1/3的长度,1mm的厚度)则由TR25在基牙牙合面近缺隙侧制备,近中邻颊及远中舌邻轴沟最后预备。

    D型固位体组基牙在C型固位体组患者修复完成后做近远中向预备,制备成箱状固位形,将近

    远中邻面预备部分连接起来[4]。对牙体制备进行检查,确认准确后进行常规取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